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
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首演于2020年12月,并于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际,在故宫博物院的特别支持下,作为纪念活动之一与观众见面。
音乐会由五个篇章组成。第一篇章《东方奇迹》由民族管弦乐与合唱的音响全景式呈现这一伟大奇迹。第二篇章《中华礼典》,古老的编钟扣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华夏礼乐的庄严与典雅翩然而至。第三篇章《卉木拾音》,由弹拨乐与乐队表达木结构建筑灵动与精巧,以此赞美大国工匠精神和古老天地观。第四篇章《风雨沧桑》用管子与乐队的音乐语言回望历史,讲述紫禁城的岁月沉浮。
音乐会最后在民族管弦乐与合唱《文明之光》中推向高潮,恢宏的乐队音响和人声合唱震撼人心,仿佛文明之光穿越历史的尘烟依然温暖而耀眼!每一篇章之间依次分别插入幕间曲《春》《夏》《秋》《冬》。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银杏,冬有雪。音乐会将以四季轮转的方式诠释紫禁城季节之美和生命张力。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介绍说:“我们两年前就有了为紫禁城打造一部原创民族音乐作品的想法,因为紫禁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结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优秀符号,而当代故宫又是那么充满创意和魅力,展现出的是古老中华的青春活力。有机会用中国人自己的民族乐器来创作一部音乐史诗让我们感到荣幸和自豪,也是当代民族音乐人的一种责任。我们这次特意邀请90后作曲家李博禅来担任作曲,一是因为博禅有相当的实力,与乐团合作的民族音乐史诗《英雄》入选2019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中国交响扶持计划,二是我们期待年轻作曲家能够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的独特的《紫禁城》。”
作曲家李博禅非常有信心,他表示:“音乐会《紫禁城》将在体裁、题材以及结构的设计上,既力求凸显重要意义和典型象征,同时着力展现出当代中国发展的审美需要和人民意志。我想用充满当代气质的民族音乐语言塑造紫禁城韵味无穷的美学境界和丰富的精神意向。”
这次的主创团队都非常年轻,青年指挥家姚申申继《英雄》之后再挑大梁执棒乐队。从作曲家到导演、舞美、灯光、多媒体设计都是90后。《紫禁城》的视觉设计并没有直白地运用紫禁城的实景图片,而是提炼出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并加以艺术化的处理,以此更体现舞台化魅力和戏剧性效果。舞美设计通过抽象的屋顶装置理念,意境化地烘托音乐气质。通过不同的排列和调度,既可以呈现层峦叠嶂的气势恢宏,也可以营造古楼明月的宁静致远;幕间曲《春》《夏》《秋》《冬》通过多媒体影像,展现四季的唯美与典雅;“金水桥”由舞台延向观众席,仿佛只等你往前几步便能进入紫禁城的世界……